牛樟薄孔菌(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俗名牛樟芝,又名牛樟菇、樟菇、窟內菰、神明菇,是台灣特有種的菇類(真菌)
牛樟芝的分類學(taxonomy)
|
|
真菌界
|
Fungi
|
擔子菌門
|
Basidiomycota
|
擔子菌亞門
|
Basidiomycotina
|
同擔子菌綱
|
Homobasidiomycetes
|
無褶菌目
|
Aphyllophorales
|
多孔菌科
|
Polyporaceae
|
薄孔菌屬
|
Antrodia
|
民間使用牛樟芝的歷史淵源無從考據,一般傳說是原住民利用它來治療腹痛及強肝解毒。以前利用牛樟芝的民眾並不多,多數人只是聽聽而已,然而近10多年來牛樟芝在各方面的療效漸受學界肯定,再加上商業廣告的宣傳,使得牛樟芝聲名大噪。同時由於至今仍無法以人工栽培的方式大量生產牛樟芝菇體,在自然界產量有限的情況下,更助長了牛樟芝的盜採與牛樟的盜伐。
l
何謂樟芝菌絲體&子實體
菌絲體
|
子實體
|
無苦味、無三萜類
|
有苦味、有三萜類
|
只有多醣體
|
有多醣體
|
生長快、成本低
|
生長慢、成本高
|
功效較差
|
功效好
|
(2) 結構式
牛樟芝的生物活性成分以三萜類、多醣體以及苯類化合物為主,而三萜類中又以麥角甾烷與羊毛甾烷三萜類成分最令人注目三萜類是牛樟芝最重要的化學成分之一,也是牛樟芝之萃取物中苦味成分的來源,將天然牛樟芝的乾品含於口中,則為辛苦之感。每種靈芝內的三萜類含量約1 ∼ 3%,而牛樟芝擁有15 ∼ 45% 的三萜類含量,超越靈芝許多,固有靈芝之王的稱號。
牛樟芝珍貴的麥角甾烷三萜類(zhankuic acid A, C與antcin C, K)與羊毛甾烷三萜類(dehydroeburicoic acid與dehydrosulphurenic acid)成分結構如下:
zhankuic acid A |
Zhankuic acid B |
Zhankuic acid C |
antcin C |
antcin K |
dehydroeburicoic acid |
dehydrosulphurenic acid |
天然的來源:牛樟可用來提煉樟腦,牛樟與本樟的生育環境頗為相近,因此也常與本樟混生於闊葉林中,它比較喜歡長在湖的地形,亦即坡度較緩,較廣的山凹地形。牛樟早期 分布北起蘇澳鹿坡溪,沿中央山脈西側南至恆春的南仁山。目前因闊葉林的開發與盜採,僅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地方尚有其蹤跡,林務單位乃將之列為保育類的樹種。
牛樟芝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牛樟樹上的真菌類植物,只生長在台灣特有的牛樟樹空洞內壁。截至目前為止,世界上僅發現於台灣,堪 稱為世界的珍寶。牛樟芝生長於台灣山區海拔450-1500公尺間之牛樟樹樹幹腐朽之心材內壁、或枯死倒伏之牛樟木材陰暗潮濕之表面,為一種木材腐朽真菌。
建議攝取量
段木牛樟芝子實體(牛樟菇子實體)食用方法
一、直接食用法:(直接口含、嚼食)剪小片口含:將牛樟菇子實體用乾淨的剪刀剪一小片牛樟菇含於口中,慢慢釋出其中的成份;如果味道變淡了,再輕輕咬碎,整片都沒有味道以後,再整片嚼碎吞服。但樟芝原味很苦,份量要少,並注意要多喝水以幫助循環吸收。
二、悶泡法:一般保養食用,可使用真空沖泡杯注入約95度以上熱開水,再放入1片~數片牛樟菇(數量及濃淡您可自行決定),沸水悶泡約60~90分鐘,讓牛樟菇養分釋放在開水中,建議溫熱當日飲用,若悶泡水量較多,隔夜需待水冷卻後冷藏保鮮。一般保養也可加點蜂蜜或冰糖、枸杞、紅棗等調味。
三、水煮法:一般保養食用,放入約800~1000CC水量,水先煮沸後,再放入1片~數片牛樟菇(數量及濃淡您可自行決定),轉小火或中火,熬煮約60~90分鐘,讓牛樟菇養分釋放在開水中,建議溫熱當日飲用,隔夜需待水冷卻後冷藏保鮮(不建議喝冰飲)。一般保養也可加點蜂蜜或冰糖、枸杞、紅棗等調味。
四、酒精萃取法:特殊調理食用,可先以酒精濃度38度以上的烈酒(例如金門高粱最佳)浸泡牛樟菇子實體,酒只需蓋過子實體即可。浸泡七至十天後的酒,不適飲酒者可將酒少量水煮沸,至酒精完全揮發便可飲用,以避免酒精含量造成身體負荷。而泡過的子實體再以水煎煮,可重覆煮2~3遍。
牛樟芝食用用量增減
一般保健:依個人需要及家庭飲用人口數可增減用量,作為保養用,味道淡淡即可,也可加點蜂蜜或冰糖、枸杞、紅棗等調味
特殊調養:水量可減少,喝濃一些,樟芝份量可加1倍。
完全食用:水淬熬煮樟芝,建議每份使用以5~6天內即可,熬煮剩下的渣,可用果汁機打碎完全食用,或放入三餐湯內食用完畢。
製造方式
栽培方法
|
椴木栽培法
|
固體培養法
|
液體發酵法
|
說明圖片
|
|
|
|
方法簡介
|
利用牛樟芝原有宿主牛樟樹椴木為培養基材栽培牛樟芝。
|
將牛樟芝菌種以太空 包進行菌絲體培養。 太空包含有纖維物、醣類、五穀雜糧類等
|
利用
500 公升甚至噸 級以上的液體發酵槽 進行菌種液體發酵以 收取菌絲體。
|
優點
|
(1)能獲得與野生牛 樟芝相同之成分 功效相同。
(2)避免野生牛樟樹被盜伐,維護自然環保。 |
能獲得與野生牛樟芝約略相似但不一樣的成分。
|
培養時間短,約七至十四天左右。
|
缺點
|
(1)培養時間長達一至三年。
(2)培養成本高。
|
(1)培養時間約三個月。
(2)培養成本稍高。
|
無法取得野生牛樟芝特有的三萜類。
|
(1) 從最原始的食用方法延伸出『子實體直接研磨方式』最普遍,若採直接研磨者,若能配合低溫乾躁最佳。也就是『低溫研磨、直接磨粉』,因為高溫會讓蛋白質、酵素產生變性反應,有點可惜
(2)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作用機轉
牛樟芝具有的生理活性成分包括:
(1) 三萜類化合物 (triterpenoids) (有效的指標成分為 zhankuic acid A、zhankuic acid B、zhankuic acid C、antcin C 及antcin K 等五種樟菇酸 )
(2)多醣體
(polysaccharides)(如β-D葡聚醣)
(3) 超氧歧化酵素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4) 腺苷 (adenosine)
(5) 蛋白質 (含免疫蛋白Immunity Protein)
(6) 維生素 (Vitamin,如維生素B、菸鹼酸)
(7) 麥角固醇 (ergosterol)
(8) 微量元素 (如鈣、磷、鍺)
(9) 核酸 (Nucleic Acid)
(10)
凝集素 (Lectin)
(11)
氨基酸 (Amino Acid)
(12)
固醇類
(13)
木質素 (Lignin)
(14)
血壓穩定物質 (如antrodia acid)…等
(1) 三萜類
A.
抗腫瘤活性:
三萜類化合物有抑制肝癌細胞增殖與促進癌細胞死亡作用。許多研究顯示牛樟芝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與轉移效果,在對抗癌症上扮演進可攻,退可守的角色。
馬偕醫院發表的牛樟芝活性成分可有效抑制胰臟癌及白血病細胞;在研究中使用不同劑量實驗發現只要三天,白血病細胞會出現「有絲分裂風暴」,啟動癌細胞不正常分裂,並導致癌細胞壞死,抑制癌細胞效果高達97%;對最頑強的胰臟癌細胞抑制率也高達六成至八成,讓癌細胞快速凋亡。
牛樟芝也有毒殺肝癌細胞的效果,主要機制為促進癌細胞產生凋亡,降低癌細胞產生抗藥性,使藥物更容易進入肝癌細胞中,提升藥物的毒殺作用。
B.
降低血壓:
三萜類化合物能有效的抑制ACE(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的活性,進而降低血壓。
牛樟芝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具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自由基誘發的氧化傷害及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遭受自由基氧化,進而降低動脈硬化的發生。此外,牛樟芝也具有能夠降低血壓的三萜類化合物,能夠有效降低中風發生率。
C.
保肝作用:
牛樟芝能降低SGPT,透過清除自由基而達到解毒作用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誘導肝臟的細胞再生、抑制脂肪合成及預防肝纖維化。
(1) 有效活性多醣
「多醣」對人體免疫調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多醣,像是β-D-glucan(β-D- 葡聚醣),主要負責防禦人體健康的免疫細胞與細胞辨識彼此、互相溝通的媒介
這些特殊功能多醣體之分子量大致區隔為三類:
(A)分子量在3000 ∼ 5000 左右者,具有降低血糖之功能。
(B)分子量在10,000 ∼100,000 之間者,具消炎的作用。
(C)分子量在30,000 以上者,則具有抗腫瘤作用,且分子量越大效用越佳。
牛樟芝所含之多醣體屬於雜多醣,除葡萄糖外,還有木糖、甘露糖、半乳糖等,像是β-D-glucan(β-D- 葡聚醣),能透過刺激巨噬細胞、T 淋巴細胞、B 淋巴細胞以及自然殺手細胞等,增強免疫功能,進而達到抗腫瘤的效果。另外,牛樟芝的特殊功能的活性多醣亦具有抗過敏、調節血糖、降血脂、降血壓與抗氧化之功效。
適用對象
(1) 適用的病患族群
I.
經常熬夜、易感疲勞者
II.
應酬頻繁、生活壓力大者
III.
肝指數偏高者
IV.
癌症術後保養者
V.
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者
VI.
注重身體保養者
(2) 適用的症狀
III.
常常感冒者:
牛樟芝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因此在感冒初期感到身體發熱、喉嚨不舒服、流鼻水時,可趕快服用牛樟芝來提升免疫能力,讓身體自動抵抗外來的病菌。
IV.
糖尿病患者:服用牛樟芝後,可以補充胰島素的份泌不足,以及逐漸恢復胰臟應有之功能,進而改善糖尿病的癥狀,並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5.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牛樟芝子實體性寒,長期單方服用將造成體內自由基濃度下降過度,導致體質轉寒,進而免疫系統下降,不利健康,尤其對癌症患者更是不宜單方服用。
服用牛樟芝可能會產生的瞑眩反應:
「藥不暝眩,則厥疾弗廖」,在中醫療法中稱暝眩反應為好轉反應,其出現有兩種情況:
1. 其反應並不一定依正常順序出現,常有不依序出現情況。
2. 又其反應,呈週期狀出現,而且又好幾波次,其程度及長短不一。
暝眩反應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病怎麼來,它就怎麼回去」
暝眩反應是在中醫療法中所呈現出一種暫時性的現象,常常被視為藥物所產生的作用,是好轉的開始。因此有「不起暝眩,症狀不愈」的說法。
「藥不暝眩,則厥疾弗廖」,在中醫療法中稱暝眩反應為好轉反應,其出現有兩種情況:
1. 其反應並不一定依正常順序出現,常有不依序出現情況。
2. 又其反應,呈週期狀出現,而且又好幾波次,其程度及長短不一。
暝眩反應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病怎麼來,它就怎麼回去」
暝眩反應是在中醫療法中所呈現出一種暫時性的現象,常常被視為藥物所產生的作用,是好轉的開始。因此有「不起暝眩,症狀不愈」的說法。
Eburicoic acid and Dehydroeburicoic acid protect the liver from CCl4-induced hepatic damage via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s. Dehydroeburicoic acid
回覆刪除